十二时辰的名称和别称
八字 | 2025-05-24 04:41:33
在古代中国,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两个小时。这些时辰不仅具有独特的名称,还拥有各自的别称,反映了古人对时间节律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。

首先,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十二个时辰的名称。它们分别是:子时、丑时、寅时、卯时、辰时、巳时、午时、未时、申时、酉时、戌时和亥时。这些名称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十二地支,与天干相结合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体系。
子时,又称夜半、子夜,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的时间段。这个时辰的别称“夜半”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最深沉的时刻。
丑时,别称鸡鸣,指的是凌晨1点到3点的时间段。鸡鸣时分,天色微明,鸡叫声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到来。
寅时,又称平旦、黎明,指的是凌晨3点到5点的时间段。此时,太阳即将升起,大地开始苏醒。
卯时,别称日出,指的是早上5点到7点的时间段。太阳从东方升起,万物开始活跃。
辰时,又称食时,指的是早上7点到9点的时间段。此时,人们开始进食,补充能量,迎接新的一天。
巳时,别称隅中,指的是上午9点到11点的时间段。此时,阳光正盛,万物生长。
午时,又称日中、日正,指的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的时间段。太阳在天空达到最高点,气温最高。
未时,又称日昳,指的是下午1点到3点的时间段。太阳开始西斜,气温逐渐下降。
申时,又称哺时,指的是下午3点到5点的时间段。此时,人们开始进食,补充体力。
酉时,又称日入,指的是下午5点到7点的时间段。太阳即将落下,天空开始变得昏暗。
戌时,又称黄昏,指的是晚上7点到9点的时间段。此时,天色渐暗,人们开始准备晚餐。
亥时,又称人定、宵夜,指的是晚上9点到11点的时间段。亥时过后,夜幕降临,人们进入休息状态。
这些时辰的名称和别称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节律的尊重,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,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变化。例如,子时对应着夜半,丑时对应着鸡鸣,寅时对应着黎明,卯时对应着日出,辰时对应着食时,巳时对应着隅中,午时对应着日中,未时对应着日昳,申时对应着哺时,酉时对应着日入,戌时对应着黄昏,亥时对应着人定。
通过这些时辰的名称和别称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以及对生活节奏的细致把握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我们已经不再严格按照十二时辰来安排生活,但这些名称和别称依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,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