笑里藏刀出自什么典故
八字 | 2025-04-14 06:22:38
笑里藏刀,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和善,实则心怀叵测的人。它的由来,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典故。

在春秋时期,晋国有一位名叫赵盾的大臣,他为人正直,深受国君和百姓的尊敬。然而,在朝中,却有一位名叫魏献子的权臣,他阴险狡诈,善于伪装。
有一天,赵盾在朝堂上与魏献子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。辩论结束后,魏献子表面上对赵盾表示敬意,实则心中暗自得意。他深知赵盾的为人,于是心生一计,决定在赵盾不知情的情况下,给他一个教训。
不久后,赵盾的一位好友得知了魏献子的阴谋,便私下里提醒赵盾。赵盾听后,微微一笑,说道:“魏献子笑里藏刀,我早已看穿了他的真面目。他越是表面和善,我越要小心应对。”
果然,不久后,魏献子便开始了一系列针对赵盾的阴谋。他先是暗中挑拨赵盾与国君的关系,接着又散布谣言,企图让赵盾失去民心。然而,赵盾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一一化解了这些危机。
有一天,魏献子邀请赵盾参加一场宴会。赵盾知道这是魏献子设下的陷阱,但他还是决定去赴宴。在宴会上,魏献子笑容满面,与赵盾把酒言欢。然而,就在赵盾放松警惕之际,魏献子突然起身,拔出腰间的佩刀,向赵盾刺去。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赵盾的侍卫及时挡住了魏献子的刀。赵盾趁机反击,将魏献子制服。原来,魏献子所谓的宴会,不过是一个陷阱,他企图在宴会上刺杀赵盾,以除后患。
这场事件让赵盾更加坚定了防范之心。从此,他不再轻易相信别人的表面和善,而是时刻保持警惕。而“笑里藏刀”这个成语,也就由此而来。
另一个关于“笑里藏刀”的典故,发生在战国时期。当时,赵国有一位名叫蔺相如的大臣,他机智勇敢,深受赵王赏识。蔺相如的对手是韩国的将领廉颇,廉颇虽然勇猛,但为人狡猾,善于伪装。
一次,蔺相如与廉颇在战场上相遇。廉颇表面上对蔺相如表示尊敬,实则心中暗自得意。他深知蔺相如的智谋,于是决定在战场上设下陷阱,以击败蔺相如。
战斗开始后,廉颇故意放慢了攻击速度,与蔺相如周旋。蔺相如见状,心生一计,他假装不敌,主动撤退。廉颇见状,以为蔺相如真的败了,便放松了警惕。
就在这时,蔺相如突然回身,发动了猛烈的攻击。廉颇措手不及,被蔺相如击败。原来,蔺相如所谓的败退,不过是一个诱敌深入的计谋。
蔺相如的胜利,让赵国上下都为之振奋。而“笑里藏刀”这个成语,也再次被提及。
这两个典故都揭示了“笑里藏刀”的含义。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赵盾,还是战国时期的蔺相如,他们都曾遭遇过那些表面上和善,实则心怀叵测的人。正是这些经历,让他们深知笑里藏刀的险恶,也让我们明白了这个成语的深刻内涵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应该学会识别那些笑里藏刀的人,时刻保持警惕,以免受到伤害。
「点击下面查看原网页 领取您的八字精批报告☟☟☟☟☟☟」